河南“烂场雨”致小麦发霉发芽:农业保险落地难在哪里?

近日,河南多地接连降雨导致待收割小麦发霉发芽的视频刷爆网络。眼下恰逢小麦收获季,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5月25日以来出现的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导致一些地方麦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发霉,全省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是近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

河南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占到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25%,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就有1个是用河南小麦面粉做成的。目前,河南正在采取一系列补救举措,组织更多的应急抢收和烘干晾晒,全面摸排烘干设备数量,确保应上尽上。河南还要求中储粮等粮食收储企业要加大湿粮收购力度并及时烘干。各地尽可能扩展晾晒场所,最大限度减少小麦发生霉变。并紧急下拨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

这次“烂场雨”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损失究竟有多大?河南驻马店遂平县种粮大户张显(化名),今年种了200多亩小麦。张显说,去年每亩小麦收获1200斤左右,按目前的受灾情况,他估计每亩要减产两百多斤。此外,当地小麦去年收购价每斤1.52元。目前,当地收粮点公布的收购价是每斤0.8元。根据张显的种植面积,以去年亩产量、收购价与今年亩产量、收购价对比,他因为此次降雨造成的损失,估计会达到20万元。


【资料图】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还是以小麦种植为例,近年来,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小麦种植保险。我查询了一家保险公司有关小麦种植保险的相关条款。条款规定,只要小麦种植符合当地和农业部门要求和规范标准、播种品种符合农业部门规定、生长正常的小麦,均可纳入保险标的范围。而因为暴雨、洪水、内涝、风灾等造成小麦倒伏、茎秆折断、被淹、不能正常成熟或死亡,由于病虫鼠害造成减产或绝收等情况,损失率达到30%(含)以上,保险公司据依照合同约定赔付。

看上去,小麦种植保险为农民提供了更完善的保障服务。但农民对于小麦种植保险的关注重点无非两条,一是保费标准,二是赔付情况。

先来看看小麦种植保险的保费投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在山东,小麦的完全成本保险正在铺开,小麦完全成本保险主要覆盖小麦农业生产的总成本,包括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弥补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

济南前石村村民郭如同、郭如福兄弟俩算了一笔账: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34元,政府财政承担28.9元,农户自担5.1元;每亩保险金额950元。两家种的8亩小麦,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绝产,最高可获赔付7600元。

根据相关规定,中央财政小麦种植保险及小麦完全成本保险相关保费由三部分组成的,国家财政负担一部分,各省财政负担一部分,最后一部分由种植户进行承担,承担的比例根据各省的政策不同,一般为10%-30%。如此可以减少农民投保成本,提高其参保积极性。

但在赔付标准上,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民之间仍存有分歧。上述小麦种植保险条款第十六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小麦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农民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按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解除合同。

问题是,所谓保险小麦危险程度显著增加,农民该如何判断?比如,此次河南连续多日降雨,是否算危险程度增加?假设有当地农民投保该公司小麦种植保险,该公司是否会以对方没有及时告知而拒赔?

其实,这些年来各地农田遭灾、保险公司拒赔的新闻并非个案。这也说明,基于农业本身“靠天吃饭”、受气候等突发影响大等特定情况,包括小麦在内的农业保险更偏向于准公共产品,而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商言商,往往会事先设置各类规避性条款,或者事后以种种理由拒赔。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少国家对农业保险往往会提供费用补贴或者再保险,补贴费用根据保险公司业务量而定,分摊保险公司理赔成本。还有国家在互助合作社基础上建设农业保险公司,农民既是公司出资方,也是被保险人,此类保险公司带有明显的互济性质。

国外经验也再次表明,农民不再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角色定义,需要朝着更具市场投资与风险意识的企业家转型。作为企业家,一方面要紧盯市场,分析各类农产品的供需状况,选择与本地种植条件相匹配同时产出效益更高的农作物,另一方面要做好风险控制管理。类似于上述互济型保险公司的设立,就是农民主动通过更具效率的市场服务机构建设,设立农业投资风险防火墙。

按照世界农业发展规律,中国农业未来会逐渐加速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农村部最新透露,2022年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超过了70%,未来更多农业种植养殖领域也会朝着这一方向迈进。

这就意味着,投身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往往是更具资金实力、有更多知识和创业精神的人。他们也应有成为企业家的自觉意识,一只眼睛要盯着市场变化,另一只眼睛则时刻关注种植养殖的质量管理、风险预防,还可以和专业研究服务机构合作,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湖北省农科院今年4月就曾在官网刊文指出,可以通过清沟排水防渍防倒伏、加强病虫害防控、叶面补肥等一系列小麦防范强降雨天气技术指导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如果地方政府能针对天气变化,尽早推动农科院等专业机构下乡普及相关知识,指导农民做好相关防范举措,不仅能起到更好的防灾效果,还能推动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和技能,从“靠天吃饭”转向“靠知识吃饭”。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毕舸

推荐内容